解决iTunes从Windows迁移到Mac OSX时出现乱码的问题

最近新入了一台Macbook Pro,对我来说,一个比较大的工作就是把原先存在Windows系统下两百多Gb的MP3导入到Mac里去。

第一次尝试,是直接在Mac的iTunes里导入这些文件(先把那些MP3存在一块移动硬盘上),发现有一部分MP3的ID3Tag出现乱码,基本上都是中文歌儿。最后靠着foobar2000给解决的。

  1. 清空Mac上的iTunes library。
  2. 在Windows下,用foobar2000导入这些MP3文件。
  3. 右键这些MP3,选择Tagging->MP3 tag types,勾选ID3V2,并且选择重写为2.3或者2.4版本。
  4. 完成后,再次导入进Mac的iTunes,基本就完事儿了。

但,为啥会出现这些乱码呢?关键还是微软在Windows下对于中文是用GBK编码的(GB是国家标准的拼音缩写,而K则代表Extension),而Mac默认则是utf-8。所以需要转换编码,而foobar2000的重写ID3Tag功能正是完成了这个编码转换。根据ID3的标准,ID3V2.3是默认utf-16,v2.4则是utf-8。同样地,用其他类似的ID3Tag转换软件也同样可以解决乱码的问题,比如同样Windows下的MP3Tag

另外,我在导入Mac的iTunes之后,发现很多重复的歌曲,以” 1.mp3″为结尾。于是在Finder里搜索” 1.mp3″,全部扔到垃圾桶里。这样做会导致另外一个问题就是iTunes里会出现很多感叹号歌,可以用Super Remove Dead Tracks这个脚本来清除这些叹号歌。默认是每检查500首通知一次,量大的可以直接修改代码里的参数。:P

自制混音带

昨晚看完了Rob Sheffield的《Love is a Mix Tape》(繁体版:《我的愛情是一卷自製混音帶》),让我想起了自己做混音带的一些有趣的事情。

很幸运,我也曾经做过卡带版的混音带。那是在初中的时候,忘了是受谁的启发,萌生了把最近听的一些好听的、能表达自己情感的歌混成一盘磁带,送给喜欢的女生(那时候懵懵懂懂的)的想法。那个时候还算是个九块九一盘磁带的时代,要把一首歌复制到另外一盘磁带上得用那种双卡带的迷你音响效果才最棒。当时我刚搬了新家,原先家里那台已经年代久远再加上新家里已经有一套比较大的音响设备,于是就没把老的那台带到新家去。幸好当时有个酷爱音乐的叔叔家里还有一台,于是要做混音带的时候就三天两头地去他那儿,也正是在他那里,接触到更多一线港台歌手的歌,比如张学友,谭咏麟,张国荣等等都是他推荐的。

要做一盘混音带,得考虑到磁带有A面和B面,每面的时间,要加进去每首歌的长度等等,这样不至于太浪费一盘磁带,除非是刻意的,像Rob就曾经做过一盘就一首《Hey, Jude》的混音带。录的时候,得精确地把源磁带回退或快进到要录的那首歌正开始、上首歌刚结束的时刻。录得快结束的时候,要先把源磁带暂停,等几秒钟,再停止录音,这样便可以制造出效果很好的歌与歌之间的间隔空白。

这些是我还能记起的翻录磁带的小窍门,最关键的选曲也很有趣。每首歌里乐器的演奏、歌手的演唱还有歌里的彩蛋等等都是歌手、乐队他们想要表达的内容。当自己听的时候,很多时候会溶入自己的情感,或者说唱出了自己内心的一些想法,达到了歌我合一的牛逼境界,于是就挑选一些合适的,录成一盘磁带。目前为止,还都是只给喜欢的人做混音带,做爱做的事嘛!

挑完歌后如何排列这些歌也是比较有意思的。以前的卡带时代,只能靠想象来决定歌的排列顺序。现在的MP3时代,只需不断调整播放列表就可以,不必那么痛苦,于是就花更多的时间在完整地听完各种排列上,以达到自认为最优。

现在,卡带的时代早已过去,我记得也只做过两三盘混音带,之后就全面转向CD了。做CD,最大的问题就是音源,不可能把MP3直接转录成CD,这样音质很差,所以大部分都是自己去买CD转成无损的,要么就直接下无损的。

回到Rob的这本书上。起初是在王小峰老师的博客上看到这本书的繁体版,才知道原来还有那么一小撮人也跟我一样喜欢做混音带。这本书里讲的是他跟他前妻Renee的爱情故事,一盘混音带便是一个他们之间的故事,从最初看似命中注定的相识,到最后Renee的不幸早逝,以及最后Rob从阴霾中走出,期间还夹杂着对上世纪最后20年摇滚乐的评论。

Rob现在住在纽约的布鲁克林,滚石杂志的编辑。看书的时候会瞎想,要是租的房子的房东是Rob的话会挺有意思的,或者是随便什么特别喜欢音乐的也成,弹吉他的时候可以给些意见,推荐给你好听的音乐,带你去看好看的演出,哈哈。

听歌听歌,来自Pavement的《Shoot the Singer》,这是Rob和Renee最喜欢的乐队,也是他们第一张混音带里的第一首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