恭喜

嗯,恭喜他!其实本来就觉得挺开心的,但推上太多人太煽情了,弄得我也有点难过了。

这里摘录一段许&知&远评价许&志&永的话:

“当然,我们大多数人都会自私怯懦,不会有许&志&永的勇敢。我们也没有能力去面对强大的官僚组织。但你能够努力成为一个社会中富有建设的一员。去拒绝身边的谎言,做一个直言不讳的人;去签名,表明你的立场;你成不了维&权律师,却可以为这些组织捐款、提供别的帮助;你可以在你的报纸上,为这些社会的不公提供更多 的版面,而不仅仅是无聊的娱乐消息;你可以和身边的人结伴旅行,真心的理解这个国家的现状;你可以在互联网上发起free internet campaign,去抵制那该死的防&火&墙;你可以在你创办的公司,强调自尊和公平的文化,而不是那些拙劣的市场规则;去做一个好医生,让你的病人感到人 道;你可以在餐桌上对自己的朋友说,我们别谈论股票和房价了,我们来谈论一本书,我们不要再说房祖名了,来说说许&志&永他们做的事;去放弃那些自我原谅—— 我也没有办法……相信个人的力量,你会想影响周围的人,然后这种影响会扩散开,友爱、同情、公正、正直,这些美好的东西,会逐渐浮现而出……”

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呢。。。

驳:矿泉水瓶反复使用会致癌

最近有篇题为“矿泉水反复使用会致癌”的文章纷纷转载在各大论坛、网站、SNS及博客上,大致意思就是某个阿联酋的女孩使用了16个月的矿泉水瓶得了癌症,然后介绍了各种矿泉水瓶的材质,并强调了反复使用会致癌的危险。一时间弄得很多人人心惶惶。我不懂化学,特别是有机化学,但据我在google上搜索的资料及自己的常识马上可以得出这篇文章漏洞百出。

首先,该文引用了这位12岁阿联酋少女的例子来证明反复使用矿泉水瓶会致癌。显示就有很多逻辑上的错误:

  1. 会不会因为其他原因致癌?而不是反复使用矿泉水瓶?
  2. 她是怎么使用的?是蒸?是煮?烤?炸?还是其他怎样?
  3. 12岁阿联酋迪拜少女,是否修饰语太多?对于21岁中国上海男人是否同样会致癌?
  4. 就一例事件怎么足够论证?

还有就不一一列举了。

于是作者便介绍了制作饮料瓶最通用的材料PET,接着说“部分学者认为其里面有一种叫做diethylhydroxylamine (乙基己基胺)或简称DEHA的潜在致癌物质,用一次是安全的,如果你因节俭或方便而重复使用,就有致癌危机。”。google了一下,其实部分学者其实是University of Idaho的学生们的理论,文中所说的DEHA其实早在1991年U.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就把其归类为”possible human carcinogen”(即可能的人类致癌物),然后到了1995年,EPA这样描述它的”…overall, the evidence is too limited to establish that DEHA is likely to cause cancer.”(……总之,证据不足以说明DEHA有可能导致癌症)。再深入研究下去,DEHA并不是PET中所固有的,无论是作为原材料、副产品还是分解物,DEHA是一种常见的在无数塑料制品中都存在的可塑剂,而且大多数都是在实验室中发现的,那些学生的发现非常有可能是实验中不小心的污染造成的。另外,FDA澄清说即使DEHA存在也不会对健康造成风险。

DEHA的致癌性算是解决了。

然后作者说“原来每个保特瓶,在底部都有一个数字。( 它是一个带箭头的三角型 ,三角型里面有一个数字 )。假若数字在 “05” 或以上就可以循环再用。而数字愈大愈安全。假若小于 “05”,即 “04” 或以下,甚至没有数字,请勿再利用或加热使用。”

继续google一番后,发现作者所说的“数字”其实是The Plastic Bottle Material Code System,也就是塑料瓶材料编码系统。由于在对塑料瓶分类、收集、清洁和再处理过程中的难度和花费,于是制定出了一系列的编码。

300px-Plastic_recycle

即数字仅仅代表了材质的种类,如下图:

Recyclingsymbols

在某些地方是只回收几种的,有些地方是1-7全部回收的,比如洛杉矶。而文中还说到一种“0 ”编号的,这种也是存在的,是2007年加州参议院提出了一项把“0”作为compostable polylctic acid的法案。

关于PET瓶的多次使用,FDA也是允许一次或多次使用的。

后来,这篇文章具体讲了塑料瓶的材质,也无心去质疑了。至此,该篇文章漏洞基本揭露完毕。

而关于塑料瓶的安全性,还是有几点需要注意的。

  1. PET塑料瓶如需再使用,最好的建议是用肥皂水清洗,彻底晾干后即可安全饮用。因为无论何种瓶子,打开瓶盖后细菌便会进入,冷不丁你的瓶子变成了细菌滋生的良好场所。
  2. 遵照产品标识上的使用,比如某些PET制的微波炉盘子就只能是使用一次的。

最后我想讲的是,这篇文章漏洞百出,却能在各大社区里反复转载,原因是什么呢?希望大家对这种有争议的文章还是多加甄别,勤用搜索引擎,不要想当然的一恐慌就疯狂转载。

—————————————————-

参考资料:

  1. http://www.plasticsinfo.org/
  2. http://www.hoax-slayer.com/plastic-bottles-cancer.html
  3. http://en.wikipedia.org/wiki/Plastic_bottle
  4. http://en.wikipedia.org/wiki/Resin_identification_code
  5. http://en.wikipedia.org/wiki/Polyethylene_terephthalate